不管這一天世人如何定義,對我來說這值得紀念的一天就是名符其實的臺灣地球日(Taiwan Earth Day)。

紀錄一下這神奇的一天。

平常不過的一日,我一如往常的在上午九點二十準時到駕訓班報到,開始了最近日日例行的考照練習。一小時過後,我將車子停好交給下一個學員後,騎著機車前往臺灣木童開幕茶會。

這是一家代理日本進口木材與技術的公司,主要與日本木童與宮崎縣政府合作。這日,臺灣幾乎對木構造感興趣並有志於推動木構造的建築師、結構技師、廠商、教授幾乎都有出席。許多人在現場交流著彼此對木構造在台灣推動的想法。學地球科學的我出現在現場在一開始純粹是友情支援,到現場吃吃東西找朋友聊聊天的心態。可怕的是對學地球科學的人來說,聽到什麼全球暖化、碳足跡、固碳這幾個名詞還是會小小職業病發作,更何況COP21剛開完。

現場大多數的人聊的都是木構的技術層面與日本進口材料成本過高如何在臺灣推廣,以及臺灣當前的建築法規對木構築構的限制、森林經林管理課題。我則是蠻關心木構對整體都市可以帶來的碳排改善,畢竟營造業當前所使用的鋼筋混凝土是都市的一個主要製造碳排的元凶(請參考Tackle Climate Change: Use Wood書)。

事實上,有關各種建材與碳排的科學統計研究,在歐美加研究環保署方面的已經有蠻多報告,幾乎可以說是公開的秘密。現在連日本也開始重視這個課題,並積極加強森林經營,政府政策鼓勵出口自己的木材,在2020年的東京奧運新國立體育場也是採用木構、竹構等天然可再生建材。歐洲國家甚至在這一連串的研究後,由官方積極推動公共建築以木構建造,包括體育館、游泳池等等。

反觀臺灣現況,除了屬於臺灣營建業的改變建材前後碳排與固碳率的試算模擬研究仍不完整,政府相關部會對可再生結構材幾乎沒有任何聲音。倒是從海外歸來的人士、對外做生意的民間公司先意識到這樣的問題,他們積極成立社群--木之家種子、演講一場又一場期望可以影響政府的想法,並促進修法。

雖然感覺又會是一條漫漫長路,但總是有一群建築人已經意識到這塊問題並積極促成森林與建築甚至其他領域的跨領域合作,有一種看到臺灣島第一道曙光的感覺。寫到這裡我倒是覺得為臺灣地質界覺得驕傲,如果我沒記錯地質法是由地質調查所前所長林朝宗主要發起並積極推動。十年,終於過了。相較於其他法案,像是海岸法、濕地法、國土計畫法似乎都是學界、民間團體和幾個積極的立委喊到喉嚨都快破了,白布條舉到手都痠了才過。看來建築應該也會是走類似的路。

另一個問題是,現在政府主要都是看到出資企業的光環,比如:積極推動綠建築、綠能產業的台達電。卻忽視了提升現實臺灣整體建築產業上下游的等各領域的技術發展串連與法規配套的關係。

茶會結束後,友情支援之餘又獲得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本想說這被綠色低碳和設計話題圍繞一整天的小日子會就這樣過去,累了一整天準備爬上床一夜好眠的時候,想說滑一下手機好了。

「國土計畫法終於過了」。噗~現在這是我在罕眠嗎?(揉眼睛)。國土計畫法,可以說是臺灣環境的憲法等級的法耶。推了二十幾年,我都想說搞不好還會推二十年,沒想到就這樣過了,感覺還真是不真實啊!附上幾篇文章,紀錄一下:

奮戰23年 《國土計畫法》終定案 四大重點整理》《卡關20餘年 《國土計畫法》‬今三讀通過》《國土計畫法-三讀通過版

在不思議中睡去原來是這種感覺,關於我對國土計畫法的看法,他和我所關心的地質敏感區將來如何接上線,就另闢文章討論囉!總之,真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哪!

arrow
arrow

    烏托邦的野外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